
一直以来,英语都是各国政界对外交流的第一语言,但最近中方彻底掀翻了这条规则。
10月9日,中国商务部发布了第61号公告,正式对稀土出口实行更严格的管控。公告的第六条明确规定:境外特定出口经营者在申请两用物项(包括稀土在内)出口许可时,所有申请材料以中文为准;文件格式必须使用中国国产软件WPS。
【稀土管制公告截图】
简而言之两个要求:要买稀土先学中文;格式要中方通用的WPS格式。
表面上看,这似乎只是两个“技术性要求”,但实际上它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:在稀土贸易上,中方不再用西方的规则办事,想要买稀土,必须得按着中方规矩来。某种意义上,这其实也是话语权的一次强势回归。
过去几十年,国际贸易体系几乎是被西方语言、软件和规则垄断的。英语是唯一的商务通用语,文件格式要用Word、PDF,系统操作要用美国的软件,连国际谈判的逻辑也是“西方写剧本,其他国家照着念”。
这次中国直接“翻桌”,要求一切以中文文本为准,这意味着规则由中方定、解释权也在中方手里。
比如,未来外国企业若对条款理解有歧义,不再是以英文版为依据,而是以中文原件为法律效力。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“翻译从属”的地位,中文成为国际规则的直接语言。
【各国想买稀土必须要先学中文】
再看“WPS格式”这一条,外界更是议论纷纷。WPS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办公软件,这个要求表面上是规范申报材料,实际上是在推动中国软件生态的国际化应用。
换句话说,过去各国都用微软Office和Adobe PDF来提交文件,现在要用WPS,就等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的数字标准。这不是“格式之争”,而是“主导权之争”。
中国为什么敢这样做?底气就在于稀土资源。全球稀土供应中,中国的份额超过70%。无论是美国、日本还是欧盟,都在新能源、军工、芯片、航空等领域高度依赖中国稀土。
举个例子,一架F-35战斗机要用到400多公斤稀土材料,一辆特斯拉电动车的马达里,也少不了钕、镝、铽这些稀土金属。可以说,没有中国稀土,全球新能源转型和军工生产都会“卡壳”。
长期以来,西方一直想“摆脱中国稀土依赖”,但多年努力下来,效果微乎其微。美国在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复产,但提炼工艺仍需中国参与;澳大利亚虽有储量,但缺乏大规模加工能力;日本则更是连资源都不够。
【美国的贸易规则对中国来说不管用了】
结果就是,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:想要高质量稀土,就必须得从中国买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面对中方商务部提出的新要求,外界虽然惊讶,却没人敢反对。各国企业都明白,只要想从中国进口稀土,就得按中国的规则来。
很多人可能会想不通:一条语言规定,为什么引起这么大反响?原因其实不难理解,语言这个东西看似不起眼,但其背后涉及到的是文化的逻辑、思维的方式、甚至制度的自信。
过去我们在国际事务中长期用英语谈判、用西方规则做模板,这就意味着“话语逻辑”被他人主导。而这一次,中国在稀土这个关键领域里,第一次让世界“用中文做生意”。这不仅是语言上的转变,更是国际秩序的一次“微调”。
未来,全球的企业要想进入中国市场、要想买到中国稀土,就得学会用中文、用WPS、理解中国式流程。这是一种温和而深远的“反向教育”。它让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开始“学习中国”。而语言和系统的普及,也将为中国科技企业带来新的全球影响力。这是一场无声的“标准输出”,却可能比任何一次外交声明都更具战略意义。
回过头来看,稀土只是一个开端,无论是人工智能的技术标准,还是数字货币的金融秩序,亦或新能源的供应链体系,中国都将以自己的方式,推动“本土标准”走向世界者”。也许在不远的将来,一句话将成为新的共识:学好中文,才能真正走遍天下。
#亚太瞭望台#
配资平台合法的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