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俄罗斯海军的636.3基洛级改进型潜艇参加了中俄联合演习,这一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深思。中国海军已经开始逐步淘汰基洛级潜艇,但俄罗斯仍将其作为常规潜艇的主力舰型,依然视其为宝贵资产。这一情景反映了两国在常规潜艇技术发展上的巨大差距。
事实上,早在十年前,中俄曾就新一代常规潜艇达成合作协议。根据协议,中国海军以“2 2”的方式向俄罗斯购买了4艘新型常规潜艇。然而,由于俄罗斯新一代潜艇研发遇到困难,这一合作项目最终未能如愿完成。随着时间推移,中国的常规潜艇技术逐渐走向了快车道。039系列潜艇的不断升级,每一批次都融入了新的技术,整体性能远远超越了基洛级潜艇。而俄罗斯的潜艇技术却似乎停滞不前,基洛级潜艇依然在俄罗斯海军中占据重要地位。
展开剩余79%俄罗斯海军新一代潜艇的研发困境,迫使其继续使用基洛级潜艇。1980年,苏联海军接收了首艘基洛级潜艇(877型),与此同时,苏联也启动了新一代常规潜艇——677型潜艇的研发。677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混合艇型设计,而不是传统的双壳艇型,这一创新旨在提升潜艇的安静性和隐蔽性,符合当时对潜艇噪声控制的更高要求。随着潜艇设备体积和重量的增加,内部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增大,导致潜艇的尺寸和吨位急剧上升。例如,基洛级潜艇的长度达到73米,宽度接近10米,水下排水量达3000吨。然而,苏联海军认为,如果新型潜艇继续采用传统的双壳艇型,水下排水量将接近4000吨,这种过大的尺寸不适合在狭窄的波罗的海和黑海等海域使用。因此,苏联决定采用混合艇型设计,希望使潜艇尺寸更适中,更具机动性。
然而,随着苏联解体,俄罗斯的经济陷入困境,国防预算大幅削减,导致677型潜艇的研发进程严重滞后。1997年,677型潜艇的首艘艇“圣彼得堡号”终于开工建造,但由于经费短缺和技术人员流失,建造工作一拖再拖。直到2004年,潜艇才终于下水。然而,海试结果表明潜艇存在诸多质量问题,俄罗斯海军决定拒绝接收该艇,经过多次返工,直到2010年才勉强接收。由于圣彼得堡号的表现不尽如人意,俄罗斯海军决定暂时停止677型潜艇的建造,转而继续建造基洛级改进型潜艇,也就是目前的636.3型。
虽然俄罗斯海军在2014年宣布677型潜艇的改进工作取得进展,并决定继续建造,但由于圣彼得堡号潜艇的问题过多,俄罗斯海军最终对其失去信心,并决定于2024年将其退役,服役不到15年便早早退役,标志着这一项目的彻底失败。
与此同时,中国海军在新世纪初开始着手发展新一代常规潜艇。国产039A型AIP潜艇的吨位已经突破3500吨。如果按照传统设计,未来新一代AIP潜艇的吨位可能会超过4000吨,这将影响其在东海、黄海等近海地区的作战性能。为此,中国海军决定采用混合艇型设计,以控制潜艇的吨位在2000吨级左右。由于当时中国的潜艇设计人员尚未涉足混合壳体潜艇的设计,因此中国决定借鉴俄罗斯677型潜艇的技术。
2013年,中俄双方达成协议,中国将采购4艘677型潜艇,前两艘由俄罗斯建造,后两艘由俄罗斯提供技术支持,由中国自行建造。然而,由于“圣彼得堡号”的问题频发,中国海军最终意识到677型潜艇尚不成熟,于是放弃了该项目,合作无果而终。
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,中国海军推出了039B/C型潜艇,这些潜艇配备了AIP动力系统,并力求在设计上做到紧凑,尽管如此,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依然接近4000吨。这个吨位在近海作战中会带来一系列问题,包括更大的湿面积阻力和对动力系统的更高要求。而中国海军的核潜艇发展也在顺利进行,因此对大型常规潜艇的需求并不迫切,吨位自然无法无限扩展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海军在混合艇型潜艇技术上已取得了重要突破。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,中国的潜艇设计人员成功掌握了混合艇型潜艇的设计与建造技术,这为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新一代AIP潜艇奠定了基础。2017年,中船集团在国外展会上首次展示了国产S1100型AIP潜艇,该潜艇采用了混合艇型设计,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这一潜艇技术。
根据最新的报道,S1100型潜艇的试验艇可能已经开始试航,这意味着中国的新一代AIP潜艇研发进入了新的阶段。如果试验顺利,预计到2030年左右,第一艘国产混合艇型潜艇将正式服役,标志着中国在常规潜艇领域的技术飞跃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合法的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